这是描述信息

新闻资讯

03-14

全国人大代表冯远:BIM找不到收费依据!20年前的标准该换了!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

全国两会召开,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的冯远,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带着针对关注行业和地方呼声广泛的三个建议前往北京。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她建议制定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这已是冯远三年来第三次提出行业呼声,冯远表示,设计行业需要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 冯远,汉族,无党派人士,1961年生,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工民建专业,同年到中建西南院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建筑首席大师、中建西南院总工程师。冯远从事结构设计40年,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建筑工程结构设计1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等奖项近百项,在大跨空间结构、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均取得了突出业绩,为我国结构工程设计与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担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冯远聚焦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提出《科学有序合理推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等10余份提案。其中,“韧性城市”相关建议得到人民网专访并进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住宅使用说明书相关建议被当年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吸纳,第三卫生间相关建议登上微博热搜,总阅读量超2.5亿。此外,冯远还曾担任成都市金牛区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常委、四川省人大常委等社会兼职,积极为区域及地方的发展献计献策。   在今年的建议中冯远指出,建筑设计是创新创意创造价值的行为,价值的载体是服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设计收费经历了从国家定价过渡到国家指导价,直到如今完全由市场决定的过程(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放开工程勘察设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但由于国有投资建筑项目市场占比很大,因为审计原因需要按照2002年颁布的《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执行,加之目前建筑设计市场尚不成熟、无序竞争严重,导致长期以来设计收费严重偏低,已极大影响到行业的进步和健康发展,阻碍了中国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她建议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据冯远分析,目前建筑设计收费存在问题如下: 设计收费不增反降。设计收费标准没有跟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步提高。从2002年至今,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国力显著增强,GDP从2002年的12.2万亿,增长到2022年的121万亿,涨幅巨大。CPI、通货膨胀也在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也都在上涨。反观建筑设计收费,虽然02标准被废止,但至今仍被作为大多数工程设计收费的参考依据,尤其是国有投资项目唯一经得起审计的依据,造成设计费率20年来基本没有增长,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脱节严重。 设计内容与收费不对称。20年来,建筑设计方面的新政策、新法规不断出台和升级,设计内容不断增多,设计工作向前向后延伸,前期策划乃至后期运营咨询,都涵盖其中。由于缺乏国家收费标准,BIM、工业化、海绵城市、双碳绿建等新增内容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专项设计工作都找不到收费依据,造成了为提升高品质设计成果而完成的大量设计内容得不到相应的收费。 设计责任与收费不对等。设计责任是由承接任务的企业和执业个人承担的,这个责任是终身的。特别是在建筑师负责制下,设计责任和非传统图纸性工作大量增加,造成责权利的严重不匹配,收费标准无法支撑这项服务,报酬没有体现与服务相对应的增长。 冯远强调,现阶段,设计收费标准不明、价格偏低、涵盖不全,容易造成以下问题: 设计质量下降。在低廉的“市场价”压迫下,建筑设计只能通过量来求得利润。增多的设计量、较少的设计时间以及市场低费率,容易留给社会劣质产品。更有甚者,为获取利润,存在不惜打标准擦边球,尝试触碰安全底线的情况,容易留下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削弱整体竞争力。不变甚至下降的建筑设计收费显然已经造成建筑设计人才得到的回报落后于行业其他版块,设计企业普遍在高校招聘优秀应届生的难度增大,设计人员疲劳作战、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看不到研究技术与发明创新带来的积极结果,很难用更多的资金去投入研发,以及有效开展深入的建筑创作,长此以往整个建筑设计人才队伍质量和技术积淀将难以保持甚至下降,国际竞争能力难以提高。 引发恶性竞争。建筑设计成果不同于一般商品,定制化程度非常高,尤其是公共建筑,基本每个项目都是定制化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在行业收费标准不明、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低价中标,破坏行业的整体利益。 为充分保障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提升中国设计企业竞争实力,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冯远提出两点建议: 一、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但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大多还是参照02标准,这是二十年前的标准,费率和涵盖内容都需要改进,因此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保障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开展建筑工程服务内容以及费率标准的研究。明确建筑工程服务的业务分类、细化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可研、环评、选址、规划、设计、专项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应涵盖如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近年来新增设计内容,同时,收费标准中还应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重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的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12-08

胶州市住建局对市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会字 第9号建议的答复:加快CIM平台建设

为深入贯彻数字中国战略,落实数字山东、数字青岛规划部署,进一步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赋能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结合我市实际。抢抓“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和数字变革重大机遇,聚焦“全域统筹、一核引领、三区联动”战略规划,围绕上合示范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及胶州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加快整合要素资源,构建胶州数字底座,实现城市“慧思考”、社会“慧协同”、产业“慧融合”、设施“慧感知”的数字胶州建设目标。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效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更高质量赋能经济加快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防控力。 (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集约建设。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统筹顶层设计,强化系统布局。集约建设通用基础设施和平台,促进系统集成、平台共用、数据融合、业务协同。 以人为本,惠企便民。以解决城市治理难点、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为重点,鼓励各类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应用场景开放,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互动发展格局。 创新发展,数据赋能。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加快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信息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集聚。 (三)建设目标。到2022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达到城市“慧”思考、产业“慧”融合、社会“慧”协同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云脑“一体贯通”,公共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基层社区“全线联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全面融合”,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全域感知”。   二 协同大数据局推动城市云脑建设,夯实城市智能基础 (一)建立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坚持“需求导向、急用先行”的原则,在国家、地方、行业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城市云脑平台建设、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应用服务、安全防护、管理评价等实际需求,制定统一、开放、可操作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标准化建设成果具有实用性。 (二)加快城市云脑建设。统筹城市云脑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集约化建设青岛市城市云脑。各区(市)、各部门优化整合各自现有业务系统,建设城市云脑区(市)中枢、城市云脑部门专项系统,并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接入市城市云脑,实现系统互通、数据和应用共享。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云脑智慧化水平,为政府决策、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加强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完善人口、法人、公共信用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重点领域主题数据库。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坚持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健全数据资源管理标准,制定数据汇聚治理规范,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 (四)加快CIM平台建设。2022年完成全市自然资源数据采集,并启动建设集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和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做好与上合示范区CIM基础平台的融合对接。建设整合各年度胶州市历史遥感影像数据及胶州市地下管线三维模型数据,汇聚胶州全域地上地下全空间、人地房全要素、规建管全链条多维度数据,实现一图全面感知。推进CIM一屏总览,支撑城市“规、建、管、运、服、检”等场景应用,建成胶州市三维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及胶州市自然资源立体一张图系统,为数字胶州建设提供权威、统一、精准的数字底板。 并对改造的老旧小区进行CIM+数字孪生全场景建设,对方圆5公里之内的现实生活场景进行1比1的数字复刻,达到了社区运行状态的多尺度、高仿真、动态化、交互式的精细模拟,通过数字孪生将社区实体空间数据与各类智慧应用场景进行有效联结,在提高社区的整体管理和运作能力的同时,为后续的智慧城市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推动数字社区建设,增强城市管理基础 (一)提升智慧社区治理能力。加快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平台与现有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社区信息的整合集成运用。深化社区数字网格化管理模式应用,提高社区监控能力,实现社区管理现代化、精细化。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和新建居民小区应参照智慧社区标准建设。 (二)提高智慧社区服务水平。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升社区党建、政务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通过APP、智能服务终端等实现网上便民服务,增强社区特殊群体的智慧服务能力。 (三)推动智慧街区、智慧园区建设。充分利用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设施、环境等元素的万物互联和数据汇集,为市民提供人性化、精准化服务。加快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提升人员聚集预警、监控联动能力和统一调度、协同管理能力。 (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建设。 改造成果。 胶州市建成区2005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共有296个,建筑面积543万m2。胶州市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三年攻坚行动,增进民生福祉的“一号工程”,已投资7.2亿元,高品质、全要素改造完成澳门花园、顺德花园、郭家庄、市南小区等24个老旧小区,建筑面积78万m2,惠及家庭8100余万户、2.5万余人,改造经验做法受到国家住建部、省住建厅通报表扬并推广,也被央视、省级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2022年,正在推进中房花园、新立街小区等4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建筑面积96.4万m2,惠及家庭1.06万户、3万余人。8月份,再实施阜北社区、农林街小区等55个老旧小区的改造,建筑面积104万m2, 已完成招投标手续。 实施小区综合整治工程。 一是加装电梯;二是外墙保温改造;三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整修小区内道路,提升绿化景观,增加树阵式停车位,整合小区周边市政道路增设停车位;四是对燃气、供热、自来水管网升级改造;五是实施管线线束合一,对原有通讯线路进行改造;六是对空调室外机统一归整并加装格栅;七是拆除太阳能热水器,实施楼顶屋面防水改造。 实施智慧安防工程。 围绕“智慧社区、智慧街区”建设,与“海尔·海纳云”合作,构建“1+3+N”的智慧社区总体框架,搭建完成胶州市绿色智慧社区平台,开发了“基层治理、物业管理、居民服务”三大服务端和30余个服务应用场景。通过小区内红外线报警、AR全景、高空抛物、跌倒报警、人脸、车牌识别等安防设备,全方位提升老旧小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为小区居民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实施配套提升工程。 围绕便民服务圈建设,深入挖掘街区土地资源,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健全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推进改建、插建社区服务用房,增设社区医疗、养老、助餐、便利店、家政等生活设施,打造便民消费圈,增设老人、儿童活动区,并在小区内增设了微型消防站、充电桩、智能垃打造“胶州样板”。 以“平台+场景”思维为引导,链接政府端、物业端和业主端等多元主体,形成有机的整体,趟出智慧加持与可持续进化的旧改”胶州模式”。提高胶州市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胶州市建设“品质之城”、“幸福之城”助力。   四 推动数字设施建设,构建物联感知体系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协同大数据局加快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升级,打造“云、网、端”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深化政务“一张网、一片云”建设,优化统一政务网络架构,加强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应用,提升政务云服务承载能力,推进城市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云平台、云数据、云安全一体化环境。协同市通信管理局、市委网信办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面建成全光网城市,5G网络覆盖区(市)级以上城区重点场所、重点应用区域,接入网、工业互联网全面完成IPv6改造。 (二)建设“物联感知”体系。协同市通信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利用现有基站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触觉感知”网络。协同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优化全市视频图像点位布局和补点扩面,推进物联共享和安全管理,构建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网,打造城市“视觉感知”网络。协同市大数据局、市公安局打造城市“神经元网络”,加快全市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整合公安、交通、住建、政务审批大厅等视频资源,推动物联感知体系整合及跨区域、跨部门调用共享。 (三)强化数字空间安全体系。协同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大数据局加强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网络安全和等级保护评估体系,做好重点领域网络安全评估。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应急预案,提升信息安全事件响应速度。强化安全管理,完善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保护,增强安全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安全防护体系。 (四)推广智慧场景应用。依托数字化基础设施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围绕教育、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智慧社区、公共服务等方面,衍生城市级智慧场景,推广智慧市政、智慧停车、智慧城管、智慧社区等应用场景,让城市更聪明。 感谢您对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衷心希望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努力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  
上一页
1
2
...
4

联系我们

 

0531-8895867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解放路16号黄金大厦7楼

邮箱: donghe2017DG@163.com

公众号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公众号